学校首页 投稿
东油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东油要闻 >> 正文

【“师德师风大家谈”之六】张景富:载德育人 以身示教

发布时间:2015-10-09 发布人:王永亮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师德具有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以优良的道德行为引导影响学生,能够为学生人生树立良好典范,并对学生未来人格品德的养成产生持久、深远、积极的重大影响。“无德无以为师。”因此,师德建设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师德的养成和发展,是一个职前与职后传承相接,通过个人不断学习、不断体悟、不断实践,完善、调整和构建的长期“修养”升华的过程。加强师德建设,要以遵循“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践行师德的基本出发点,在言传身教中用自身的学识、品格、情感、意志、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教师应在自身事业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理想和信念,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刻苦钻研业务、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将师德行为规范的他律积极内化为自身素质层面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自律。师德养成的途径在于积极培育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爱修德,以善养德,以学立德,以严律德,以行树德。
         一、修身养德,善爱为本
        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倡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师德师风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个人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学校的声望和教育形象,直接关乎受教育者能否健康成长。因此,作为对教育对象具有人格示范作用的教师本身,就必须要坚守教育信念,不断提升师德修养。
        教师的信念应该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乐于投身繁琐、辛苦的教育工作的基本教育观念,并将这种信念和观念在机械的教育模式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中坚守和践行。良好的师德修养应建立在对学生具有无私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尚。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缺乏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学习时代还是从事教育工作后的老前辈、同事中,那些与人为善、教学水平优秀、对学生关爱有加的教师,总是能够赢得学生、同事的尊重,并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他(她)们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产生着重要而长久的影响。对待学术的严谨认真,对待学生的关爱奉献,忠诚国家教育事业的职业操守,朴实无华、积极向上的乐观工作精神,会成为我们终身的教益,促进着我们自身品行的养成。那些有口皆碑的好老师、好同志都是能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典范,他(她)们用自身的优秀言行为周围的学生及同事带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影响着这些人的言行,并对受教育者产生持久的、深远的甚至是一生的积极影响。
       “老师的脸上有多少笑容,学生心中就有多少阳光”,“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主宰你生命的心灵”。学生为本,师爱为魂,是教师坚守师德的根基,也是教师修养师德的根本。教师应主动运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教育生涯中不断修正和升华,不断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用无私的奉献和对学生的关爱,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以身示教的典范,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为社会服务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以学立德,学高为师
        学习是进德之基。教师要言传身教,载德育人,就必须对专业技术知识不断钻研,不断更新补充,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不断升华自身品行,能从理性上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荣辱,并能立言立行、自觉践行。
        厚德能载物,学高方为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至少应做到:学党的理论,让自己有信仰、更坚定;学哲学知识,让自己变聪慧、更理性;学历史文化,让自己辨事理、更文明;学政策法规,让自己守法纪、更自律;学专业知识,让自己有学识,更大气。教师要通过自身学识与品行的不断内化、提炼与整合达成师德综合素养,方能够在课堂等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载德育人,为学生传播智慧、正面信息和正能量。
        “学生到大学读书,不是因为要给大学教师发奖金。”这句话略显诙谐但寓意深刻,用调侃的语气清晰地表述了大学教育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以教书育人为事业根本,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衡量师德的根本标准,将自觉提高教学水平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永恒责任,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学识底蕴和教学技能,才基本具备参与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教书育人工作的首要条件。一个对课程了解肤浅、不愿意对教学做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简单呆板、甚至照本宣科的教师,无法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获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更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也无从谈及立德育人。
        “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等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做好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和深化教育思想观念及知识体系,站在学术前沿。牢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关注学生多层次化学习及发展的需要,潜心研究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教学课堂等教育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做到从思维深度上触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疑、求真创新的潜能,增强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严慈相济,身正为范
        师爱为师德之魂,教师既要传播科学知识,答疑解惑,更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因此,教师应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为原则,用博爱之心履行教师职责,用爱心、耐心、诚心、精心来培养学生,用忠诚和博爱的胸怀来包容和影响学生。这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师德素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的境界高低体现在教师对待职业的朴素态度上,表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教师生活、工作在学生中间,学生生活、学习在教师周围,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以师德为量尺,时刻恪守自身的职责,考量自身的言行。只有自身充满对祖国、对事业、对学生的爱,才能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才能在言行上彰显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传递出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思想品格上的引路人。
        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搭建一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赢得尊重。然而,师爱不等于允许对学生教育存在无原则的放纵,师爱应体现在对学生张弛有度、严慈相济的教育管理上。“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不愿严格要求,不是给予学生的关爱,而是对教育职责的漠视和师德的缺失。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教师严格课堂管理,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和教育,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自觉改正,并可能为其今后成长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帮助。相反,对学生恶语相向、言辞讥讽,有损于学生颜面、自尊等的重语训斥,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教师职业责任缺失的表现。因此,教师行驶教育权力要严而得法,严而有度。要以博学、耐心、宽容作为自身最基本的师德素养,尊重、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助推学生成材。
        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手段,体现在教师从教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彰显于教师一言一行中。师德不仅是对行为的约束,也是对责任的规范,教师应该以“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德养成的根本,爱岗敬业,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技能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做到以渊博的学识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教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身正求公正,以正气赢得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作者为东北石油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