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须供求匹配
发布时间:2013-06-21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
|
6月17日中国教育报调查版刊登的《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岗位不足”和“岗位空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蓝领岗位将成未来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笔者同意上述推断的前提,但觉得结论还有商榷的余地。因为该结论主要基于现存的产业结构得出,如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型经济突起的背景下再来讨论,结论可能就不太一样了。未来,随着产品密集度逆转,资本性劳动力将可能替代技能型劳动力(即“蓝领”)。并且,考虑到产业转移因素,未来真正的蓝领岗位可能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实行转移,中国也可能不再是“世界工厂”。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滑铁卢”,就业困难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究竟哪些“岗位不足”,哪些“岗位空缺”,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及应该实行怎样的改革措施。
一般认为,在劳动力供给相对合理的情况下,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出现的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匹配的岗位一般属于“白领”岗位。
“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企业实行效率工资,即高于实际经济情势所决定的均衡工资,而提高用人成本直接导致企业少雇人。效率工资是市场的自发优化行为,因为在劳动力市场,雇主很难对雇员进行完全的监督,如果实行市场均衡工资,高效率的劳动者会为了追求高薪而离开,留下的往往是低效率的员工,产生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而实行比市场均衡工资高的工资,有利于提高和保持企业的整体素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二是垄断等制度因素。其中最受指责的是制度性垄断,它妨碍了竞争,导致产业萎缩、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造成失业。
而在劳动力市场需求超过供给的条件下,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失业实质是“有效供给不足型”失业,匹配的岗位一般是“蓝领”岗位。与之对应的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不匹配,“有人没事做”与“有事没人做”同时存在。
“有效供给不足型”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漂移,导致专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这主要源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性质、教育计划定向、培养途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压缩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技能不足,难以适合企业需要,成为无效供给。
因此,要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提升“有效需求”,需要破除垄断等制度壁垒,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创造更多的匹配就业岗位。而要改善高职毕业生的“有效供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回归“职业本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推行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在运行机制上,注重企业需求与市场驱动,培养技能人才。(刘帆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21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