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丽娜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于2004年7月在原金工实习工厂(1961年建厂)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是校内最大的实践教学基地之一,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工程训练中心已转变为理念先进、训练项目齐全、硬件设备优良的现代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2007年,工程训练中心获得学校“先进集体”称号,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学校“青年文明号”,2013年获得东北石油大学“先进党支部”称号。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员工34人,其中,工人24人。2014年4月24日,训练中心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立足传统 拓宽实训领域创建现代化实践基地
东北石油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学校重点建设的校内理工科学生最大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该中心使用面积达5800多平方米,每年承担全校32个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训任务,每天可容纳300余名本科生进行工程训练。近年来,在传统加工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UG/CAD三维建模等20余项先进制造技术的实训项目,覆盖的专业更广,参加的人数更多,机械类与非机械类,工科与理科、管理学科、文科的学生在这里均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为我校复合型、石油石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现已发展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工程训练教学基地。
刻苦钻研 从无到有打造学习型创新型集体
学习是发展的基础,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灵魂,工程训练中心十分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从无到有,把新项目、新课程开设起来,丰富学生的实训内容;另一方面多次组织指导教师内部研讨,交流教学方法与心得体会,还开展了 UG/.CAD/CAM及数控加工、数控线切割、机械加工工艺等交流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工程中心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训练中心改革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除了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外,还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这一举措,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同时,工程训练中心也是学校实践创新活动的推动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带领学生创办了3个创新团队,即无碳小车创新团队、逆向工程创新团队及“数控一代”创新团队,其中无碳小车创新团队曾多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了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的好成绩。
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工程训练中心的员工本着在科研中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原则,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终于在2013年实现了突破:以工程实训中心的科研骨干为主体,承担了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机械采油装备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进一步的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此之前,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骨干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研究工作。
爱岗敬业 勇于奉献平凡岗位上书写别样人生
近两年来,工程训练中心有多名指导老师达到退休年龄,陆续离开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这给一线教学人员本已短缺的训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训练中心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克服个人困难,主动承担起教学任务,确保了工程训练的顺利完成。
从事车削加工教学的指导师傅赵德东和刘国华均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赵师傅的老母亲多次住院,刘师傅要照顾患重病的儿子,然而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克服困难,2个人承担起4个人的教学任务,从未因个人困难耽误过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工作,确保了车削训练工作安全顺利地完成。这些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工作,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后退,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平凡中书写别样的人生。
从2004年至今,工程训练中心已经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4月24日,根据黑龙江省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表彰“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和“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的决定,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训练中心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们一定会坚持不懈,勇于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