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东油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东油要闻 >> 正文

【“师德师风大家谈”之二】翟云芳:教育大业、师德为本

发布时间:2015-06-18 发布人:孙晨光

  (记者 孙晨光)翟云芳,女,1937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1960年刚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她奔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1961年1月,她来到安达,成为筹建“东北石油学院”的首批教师。1985年,她担任石油开发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试井分析与油藏描述。在1990年代初期,我校科研起步阶段,她带领的课题组就曾取得不少成果,其中的科研项目《不稳定试井分析软件系统》于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一等奖。她参与并承担攻关任务的科研项目《大庆油田聚合物驱配套技术》于1991年获得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共同颁发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翟云芳教授是黑龙江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她指导的最后一名博士研究生毕业,为她45年的执教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记者:翟老师,您是参与我校建校的第一批老教师。建校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即便如此,短短的十几年里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校于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当时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为学校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您认为,老一辈“东油人”身上有什么闪光之处值得今人学习?

 

  翟云芳:我给你讲一些我亲身经历的事例。1960年,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奔赴大庆参加石油会战,61年1月来到正在筹建中的石油学院。最初调来5名教师,全部是党员,每个专业只调来1名专业教师,采油专业就是我。筹建组当时的校舍只有两排干打垒,开始时总共不到20人,二三个月后达到30来人,筹建组也更名为筹建处了。61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大家饿肚子。教师们吃不饱,负责伙食的同志十分挠头。每天拣点野菜拿到食堂,裹在苞米面里做成窝窝头,这样至少能够吃饱。61年9月正式开学以后,大家就到萝北等地去捡粮食,那个时候物质十分匮乏,日子很艰苦,但大家的精神状态都很好。


  61年学校招来了第一批本科生,当时的石油部同黑龙江省决定将安达火车站旁一幢不大的楼房(本来是为办财经学校的,临时借给我校开学用)挂牌“东北石油学院”。就这么一栋楼,办公室、上课的教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全在里面,挤得满满当当。一楼是有水的,但是上不去,楼上都没有水,也只有一个不大的室外厕所。这么一个环境,当初认为只要能开学、能上课就是成功,别的根本就不指望了,上实验课之类的更是想都不敢想。


  当时,陈家琅老师是教水力学的。他就提出“我这个水力学如果一点都没有实验的话,学生对后面的理论不容易接受,特别是讲到动能、势能时,哪怕能做个简单的演示也行啊”。那时候根本没有条件做实验,可他就是不甘心。就在小楼旁边的角落里有个不起眼的旧矮房,以前做过马棚,后来成为放置劳动工具的库房,最后实在是太破了,又紧挨着厕所,味道很不好闻,慢慢就闲置了。就这个旧矮房成了陈家琅老师眼中的宝。他领着年轻教师把这里打扫出来,搬进两个桌子,拼凑一点实验器材,临时的水力学实验室就有了样子。然而,最大的问题来了,要做演示,需要有一段水位,且水位要保持不变,这个水怎么抽上去呢,而且也没有水啊。当时根本没有电动泵,几位老师不知道在哪里找到了一个手摇泵。就这么个条件下,大家通力合作,陈老师在里面演示,学生在旁边搬个小板凳看,我们年轻教师就在外边接起水管,从一楼往旧矮房里泵水。为了维持水位,一个人摇得手酸了就换下一个,就这样接力摇,总算做成了水力学实验。


  就当时的条件而言,根本没有人要求陈老师给学生上实验课。陈老师完全是出于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大家也都愿意竭尽所能,帮忙出力。


  后来,安达建起了几幢干打垒,成为学校最初的框架,用作学生宿舍和教室。但教师们并没能马上搬过来,而是仍在火车站附近的小楼住着,只能天天走路来上课。这两地间的路程就是4里多,只有每天晚上上课和答疑,才会有一辆敞篷大卡车定点接送。有时学生答疑的兴趣很大,不停的问,很多老师就赶不上车只好走回去。曾慕蠡老师主讲数学,数学比较抽象,所以答疑的学生很多。他还特别欣赏学生多提问题,从来不会因为赶车而停止答题,这样一来他总也赶不上车。这条往返于学校和教师宿舍之间的砂石路夜间比较昏暗,只有稀稀拉拉几盏路灯,不留神就会踩进坑里,曾老师就成了坑里的常客。有一次,记得是下雪,他一脚踩进雪坑里,摔趴下了,眼镜也摔掉了。他是高度近视,眼镜掉了自己怎么也找不着。正好教马列主义课程的纪之华和另一位陈老师,他们两位老师也是答疑晚了走回来,看到曾老师蹲在那里,就赶忙上前帮着他把眼镜找着了。即便这样,从没听谁说过一句苦,大家都没怨没悔地将这些看做分内的事。


  刚建校时没有印刷厂,整个学校就只有两三个打字员。咱们的很多讲义,像习题课、实验课,还有专业课的讲义根本买不着。买不着怎么办呢?有的就交到学校教务处叫打字员给打。但那么多的课打字员怎么打得过来呢?于是绝大部分的试题课、实验课讲义都由老师们自己拿钢板刻,刻完以后自己拿到油印机上印,那个油印机一印完手上的油墨一塌糊涂。62年、63年教师大多还在原来那栋楼里住的时候,大部分教师晚上都在办公室里面刻讲义。你也可以不刻,到时候在黑板上写一写板书,但是那耽误很多课堂时间呐。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老师们不愿意,总是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刻,印成油印的讲义给学生。晚上在办公室里头大家凑在一起就是刻,你先刻、我就印,你印完、我再刻。老教师也好,年轻教师也好,大家都很自觉地做这么一些事。所以,整个队伍的精神面貌特别好,谁也没有抱怨的。


  不管是我讲到的个别例子还是像刻讲义这样所有老师都在做的事情,都反映出当时的教师,一个是本身的职业道德非常高,敬业精神非常好;另一个就是当时我们紧挨着大庆,大庆会战胜利这个气氛对人的影响。所以,我从61年1月底到学校时还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就在这些老教师们的影响下,在大庆会战胜利喜悦的鼓舞下,一直在教学岗位上当了这么几十年的教师。


  记者:翟老师,刚刚您带我们一同回顾了建校初期,特别是您还是一名青年教师时,对您影响很大、让您记忆犹新的人和事。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么在您40多年的从教历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感悟或者体会,能否和大家分享?

 

  翟云芳:的确有一些感受,我不妨跟大家说一说,供大家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们参考。


  首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书的同时一定也在育人。因为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备课的认真程度,对理论的阐述和表达的方式以及课堂里你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这些行为本身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你若认为“我就是教教书,育人跟我没关系”,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教师必须要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十分神圣的工作,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你一旦有了这种神圣的感觉以后,就会感到这个工作很光荣,也会有一种责任感。只有有了这种光荣和责任感,你才能够产生一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让它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时刻不忘。特别是现在知识不断飞跃,科技也在进步,一方面你得不断的更新知识,要在学术上不断进取,观念上与时俱进,但同时你必须始终坚持作风、品德和为人的底线。做人的底线守不住是很危险的,小的方面显得你不太负责任,失去大家对你的尊重,大的方面就会容易犯错误。

 

  其次,传授知识就是传授科学,对待科学必须是严肃的。从事学术工作,态度必须是非常严谨的。你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要真真正正的消化理解,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时候我们讲课,课堂里一些公式,可能由于学时限制,不能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展开。但教师一定要对所有的公式仔细推导、彻底弄明白,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而且你是负责任的。也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用很简单的照本宣科的方式,这种教学是很粗糙的。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不能做到真正深刻的理解,只是做知识的宣读者,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最不应该的。


  再次,教师要站稳讲堂,就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我特别推荐大家要去多听课。不但要听和你所讲的同一类型的课、本系的课,而且外专业的课,讲得好的课都应该去听。年轻刚上课的时候,我就喜欢去听课。当时,对年轻教师并没有听课这种硬性要求。但我就是喜欢去听,只要听说谁课讲得好,我就去听。譬如说教物理的韩德旺老师的课,数学的曾慕蠡老师的课,后来还有石化的王宗祥老师、林骥老师的课,机械王惠德老师的课,一个一个听下来,真的有“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它帮你不自满,而且能取众家之长,补自己所短。有的老师会让你感到在逻辑推理上那么缜密,真的是一步一步明白过来的;有的老师讲一个很复杂的公式,它通过一些例子来表达,变得很生动、很感性,让人一下子明白“哦,原来是这样,原来课还可以这么讲”。听课不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能激发起学无止境的求知欲望,这对教师开展科研也是一种推动力,所以我是主张大家多听课。

  我认为,一个高等学校一个学期要开上百门的课,这是一份很大的公共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教师的提高是很有用的,这个资源你不去利用是很可惜的。你不但可以从中扩充很多知识,而且可以学到好多讲授的方法,充实自己。我还希望相互听课,不要仅仅变成一种督教的手段,而要成为一种很愉快的互学。人家来听我的课,不要感到好像很紧张,认为人家是来监督、督促我的课的,而是变成人家听我的课是一种交流学习。我去听人家的课,也不是我的任务,而是我主动地向他人学习。搞科研搞到后来发现,我们关键的还是数学、物理、力学、化学这些基础知识不扎实,限制了我们的研究。现在你当了教师,回过头再去听这些基础课程,就可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基础。所以,进修不要局限于到外面去、国外去,好好思考一下怎么把学校这么庞大的公共资源用起来,我感到很重要。 

  而后,教师应该非常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极大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设计,包括问题怎么提出来,内容怎么承上启下,怎么在讲课过程中调动一下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能够集中起来,还有多媒体的制作等等。我去听过不少课,多媒体大家做得都挺努力,但是有的老师做的时候在自己电脑上看很好,一打到屏幕上就不行了,字和图、标题色差很小。另外,大量的字让人看起来很疲劳。这些细节都要经过仔细的推敲,甚至包括黑板上哪些东西是要擦掉的哪些东西是从头到尾保留的,课前都得应该做好设计。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听得有点疲劳的时候,你再一调动,就能让学生始终处于比较饱满的精神状态中。教学方法是要花大力气去设计的,不是你背下来就行的。真正好的教学,会让听者感到是一种享受。

  最后,教师在学术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这并不是靠大声的呵斥或简单的批评。在态度上你至少应当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有时遇到事情,你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例如,有个学生上课时突然起身离开教室,不要马上就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也许他临时身体不舒服呢?这个学生究竟是太随便,还是对你的教学有点意见,还是说他身体不舒服怕影响别人就赶紧出去了,各种可能都有。所以,一旦遇到突发的事情,一定要确切了解清楚情况后才决定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师生间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就很好。像61级的学生,也是咱们学校第一届本科生,每次校庆都会回来看这些老教师,平时也经常会打打电话,逢年过节都要通过电话问候几句。当了这么多年教师,学生不仅从你这学到了东西,他还记得你,师生间的关系没有变得庸俗,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安慰吧。

    【编后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师德先行。师德的最高境界不在那些上纲上线的条条框框里,也不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豪言壮语中。师德的高尚就存在于我们对待职业的自觉态度上,闪耀在我们朴素的一言一行之中。

  这一期的《师德师风大家谈》,翟云芳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建校初期她当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石油会战的隆隆战鼓中,在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中,在老教师们的敬业奉献和整个教师队伍的团结合作感召中成长起来的难忘经历,并将她从教40多年来凝炼的宝贵经验分享给我们。正是有了创业时期“东油人”的艰苦努力,有了克服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那种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自觉行动,才有了东油“三宝”、“九风”、“八字校风”的光荣传统;正是有了以陈家琅、曾慕蠡、王宗祥、翟云芳等为代表的“东油”老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躬身力行,才有了建校精神、“东油”精神和“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在我校的代代传承。翟老师的语言是质朴的,因为在翟老师的眼里,师德既是崇高的,又是朴素的。当你自觉做到“既教学又育人,传授知识严肃严谨,提升业务、守住底线,教学方法精益求精,尊重学生、平等相待”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崇高的师德离你我就不会太远,蔚然的师风就会荡漾于整个“东油”校园。